top of page
01.「碳稅」到底是什麼?
02.為什麼要收碳費/稅
03.碳費和碳稅有什麼不同
04.碳稅會增加生活開支嗎?
05.有碳費就好,為什麼還要碳稅?
06.為什麼碳稅稅收要返還給人民?
07.為什麼收碳稅後,多數民眾反而領到更多錢?
​08.要課稅又要稅收返還,乾脆不用課稅就好啦!
​09.我會被課到稅嗎?

01.「碳稅」到底是什麼?

污染者付費原則」(Polluter-Pays Principle (PPP))一詞來自於1974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議決採用為各會員國共同遵守的環境保護政策原則。也就是政府不應該補貼污染者之污染防治工作,污染者須負擔污染所造成的社會成本,除了負擔本身的污染防治工作的成本外,尚需負擔污染所造成的外部成本,「外部成本」是污染者以外的人所承受的環境污染損害。我國「環境基本法」第四條第二款亦指出「環境污染者、破壞者應對其所造成之環境危害或環境風險負責。」

 

已有明確的科學證據指出,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過量將造成氣候危機,因此溫室氣體可以視為一種汙染物,此種汙染與水汙染、空氣汙染、廢棄物棄置一樣,需要由排放者來支付費用,以負擔排放污染物造成的外部成本。常見的人為溫室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氣體。不同的溫室氣體對於暖化的影響不同,為了便於計算,將各種溫室氣體對暖化的影響程度轉換成相當重量的二氧化碳,稱為「二氧化碳當量(CO2e)」。 對於排放溫室氣體課稅的方式就是根據各排放者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乘以稅額來計算,簡稱「碳稅」。

 

因此,碳稅稅額相當於排放者排放一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價格,如果排放者面臨這個碳價格很高,排放者就會減少排放,這就跟我們平常選購日用品的行為很像,我們會對高價商品減少消費。因此,政府徵收碳稅的目的就是利用這個「以價制量」的效果,來減少排放量。


在我國「稅」的主管機關是財政部,因此碳稅是由財政部徵收。依據「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2022年版)」統計,2020年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2.85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若參考歐盟的碳定價,假設碳稅為每公噸3000元,若確實針對全部溫室氣體徵收碳稅,則可以收到將近八千五百億元的碳稅稅收,約等於2023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的三分之一。針對此為了解決溫室危機問題而增加的鉅額碳稅稅收,財政部應進行綠色稅制改革,也就是在對「壞財」(如溫室氣體、空氣污染物)新增碳稅的同時,降低現行對「好財」課稅之稅收(如所得稅、營業稅),維持總稅收不變。也就是在不增加全國總稅賦負擔的條件下,利用「壞財稅」取代「好財稅」,不但可以減少污染量,而且可以鼓勵努力工作及消費,這就是「綠色稅制改革」。且當稅收夠多,則可以還稅於民、發展各項低碳基礎建設、研究發展減碳與負碳技術,也應該留下足夠的資金,累積碳債基金,供後代子孫用於移除我們留下的大量溫室氣體存量。

02.為什麼要收碳費/碳稅?

我們共享同一個地球、沒有人是局外人,避免氣候危機,全球減碳責任不該停留在道德訴求,是時候讓汙染者付出代價,以徵收碳費或碳稅作為減碳政策工具,同時回饋到共同受到氣候危機影響的人與環境上。

1.避免氣候危機:未來世代的生存是非題
如果我們不積極減碳、並呼龥政府落實執行積極有效的氣候政策,那麼我們很可能只剩 10多年時間剩餘碳預算就會被用完,也就是,現在是小學的孩子們,他們到大學時,就會面臨重大的氣候災難!氣候學家評估,如果全球平均增溫超過攝氏1.5度,氣溫將沒有機會降下來,我們的環境將會有愈來愈大的變化,包括更高的氣溫、更劇烈的降雨、發生頻率更高的乾旱、糧食與水資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等危機,都將影響著人類及未來世代的生存問題,節能減碳不再只是口號與自發道德行為,而是為了生死存亡必做的關鍵行動!(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

2.汙染者付費原則:為排碳汙染貼上標價
因為大氣是「全球共有共享的」,每個人都在使用大氣,同時也會排放溫室氣體到大氣中,這些過量的溫室氣體讓現在及未來的人類處於氣候危機中,因此污染環境的個人或企業都必須對這些負面影響付費以示負責,同時政府可以調整碳稅稅額,促使排放者減少排放量,杜絕負面影響。

3 .2050淨零碳排目標:碳稅是淨零碳排的最佳工具
臺灣在全球淨零路徑已落後太多,不僅距離我們2050減量50%的目標相差甚遠,2050的淨零碳排目標在現在看來,沒有強而有力的減碳手段是註定失敗!「課徵碳稅」是不可或缺的減碳政策工具,亦是讓整個社會邁向更公平正義未來的良方!

03.碳費VS碳稅不同

於2023年2月15日公布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中的第二十八條已明定針對溫室氣體排放源徵收碳費。而環保署徵收的碳費收入受限於大法官針對環保署執行空氣污染防制法需徵收空氣污染防制費是否違憲之爭議,於1997年所做出的釋字第426多數見解認為:空氣污染防制法徵收之空氣污染防制費係本於污染者付費原則,對污染源徵收一定之費用,並以徵收所得之金錢,在環保主管機關之下成立空氣污染防制基金,專供改善空氣品質、維護國民健康之用途。此項防制費對於有特定關係之國民所課徵之公法上負擔,並限定其課徵所得用途,在學理上稱為特別公課。因此,此後各種環境保護法律多仿空氣污染防制法立法徵收各種環保規費,其收入納入封閉之財政循環系統(特種基金專戶),專供該種污染防制之用。由於碳費收入只能「專供執行溫室氣體減量及氣候變遷調適之用」,使得費率將低至缺乏以價制量的功能,排放源沒有減量誘因,也沒有促使產業轉型到綠色經濟、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效果,碳費僅有確保環保財政收入之功能。

 

碳税之徵收機關是財政部,碳税税收與其他税收相同,為政府財政收入之一部分,用途無特別限制。同時可因碳稅的徵收進行綠色稅制改革,如取消不符合時宜的貨物稅、印花稅、娛樂稅。且當稅收夠多,可用於還稅於民、所得稅減免、發展各項低碳基礎建設、累積碳債基金,供後代子孫用於移除我們留下的大量溫室氣體存量。

 

碳稅與碳費更重要的差異是,「稅」是憲法義務,具有強制性,無相對報償。「費」無強制性,但有相對報償,按受益程度或服務成本徵收。如此的差異將影響逃漏稅/費的處罰效果及誘因,造成碳費的運用是否能夠確實不補貼汙染者而充滿爭議。

04.碳稅會影響生活開支嗎?

在財政中立原則下,收取碳稅,配合碳稅稅收還稅於民,只會改變不同財貨的相對成本與價格,有的提高,有的降低,不會增加國民總稅賦負擔,不會增加生活開支,,大多數的我們生活非但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甚至能拿回比繳出稅額更多的收入!

 

下面設想了3個不同碳價情境,我們並且使用經濟模型,計算了這三種情境下的電價、油價、稅收返還、所得、支出等幾個重要資訊:

1.環保署可能方案,每噸CO2e徵收$300元:環保署規劃的碳定價雖然親民,但因價格太低、減碳誘因不足,可能造成減碳成效大打折扣,再者若屆時歐盟對進口品課碳稅,臺灣要適應價格調高的過程將更劇烈。

2.歐盟碳價,(EU ETS)每噸CO2e徵收$3000元:由於歐盟長期執行較其他國家嚴格的減碳政策,且早自2005年已開始徵收碳價(EU ETS)。但碳價格若未全球一致,污染排放者會將工廠遷移到碳價較低的國家排放溫室氣體,形成碳洩漏(carbon leakage)現象,因此歐盟2026年開始要對進口品課徵碳價,這就是碳邊境稅(EU CBAM),以督促全球一起合作努力,以免產生「碳洩漏」的情況。目前歐盟碳價約一噸二氧化碳當量3000台幣,未來碳邊境稅稅額將等於當時的碳價。

3.介於環保署可能方案與歐盟碳價之間每噸CO2e徵收$1500元。

註:假設電力排碳係數固定用110年的數值,0.509 公斤CO2e/度,汽油排放係數為2.263tCO2e/公秉

  • 以「每噸CO2e徵收$300元」為例:

    • 「每度電價增加金額」估算公式:300元 ÷ 1000公斤 x 0.509公斤(電力排碳係數)=0.15 元

    • 「每公升油價增加金額」估算公式:300元 x 2.263tCO2e/公秉 ÷ 1000 = 0.68元

  • 「沒有返還稅收年淨所得減少金額」、「有返還稅收制度-人均消費支出增加」、「有返還稅收制度-人均還稅於民」之估算是根據「E3ME總體經濟計量模型」由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蕭代基老師提供。

    • 年所得根據110年家庭收支調查,以E3ME模擬之實質可支配所得增加率與物價上漲率預估2023年的年所得

    • 還稅於民是將碳稅稅收以每人等額的方式發還

    • 基準情境的平均每人消費支出是根據110家庭收支調查中消費支出占所得的比例計算(平均每戶2.89人),其他碳稅情境是根據模擬的名目消費支出較基準情境增加金額再計算之

05.有碳費就好,為什麼還要碳稅?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二十八條訂定碳費相關規定,碳費預計2024年開徵,環保署正研擬相關子法。但政府為了避免電力公司無法轉嫁碳費的困境,使得碳費的課徵方式複雜,若以環保署曾公開的徵收方案:第一階段針對287家排碳場所的直接排放源與間接排放源徵收碳費,但排除電力業的直接排放源,如此僅涵蓋50%的總排放量,預期減碳效果有限,且又有不少碳費收入將用於補助污染排放源,恐造成反效果。若碳費接軌歐盟的CBAM,則估計收取的金額將高達2023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的三分之一,但碳費收入運用卻不受預算法所管理,此為課徵碳費的限制。

 

若環保署課徵碳費,卻受限於其收入納入封閉之財政循環系統(特種基金專戶),專供該種污染防制之用。由於各種環保規費用途受限,使得費率皆低,實際的案例是「空氣污染防制費」,長期被環團詬病其費率過低,因此缺乏污染減量誘因,僅有確保環保財政收入之功能。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徵收的碳費是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的第一步,但減碳效果有限,需要能更深度促使產業轉型的碳稅。

 

碳稅稅額高低及稅收用途將影響減碳效果及產業國際競爭力,由於「稅」的主管機關是財政部,且「稅」是憲法義務,具有強制性,無相對報償,因此若碳稅稅率漸進符合歐盟碳價格,不但可以讓外銷廠商免繳碳邊境稅,反過來更讓國外消費者來支付國內碳價。

若碳稅稅率與歐盟邊境稅接軌,將是一筆龐大的財政收入,為落實財政中立原則,可藉由稅收循環機制還稅於民(以低所得者、弱勢者為主),執行社會公平分配正義,更可累積碳債基金,讓身為能採取行動改變的最後一個世代,盡到責任為後代留下環境維護與因應之儲蓄。

碳費用途受限、效果不夠、碳稅才會真正讓大小企業和個人節能減碳動起來,解決氣候變遷危機。

06.為什麼碳稅稅收要返還給人民?

課徵碳稅若未搭配「碳稅稅收返還」機制,則所得較低者將受碳稅影響最大,所得較高者僅受少許影響,使碳稅雖然可以降低碳排放,但無法處理社會所得公平的面向。若碳稅稅收返還人民,將扮演非常重要的經濟與社會功能,好處多多!

由於碳稅屬於消費稅,具有累退稅的特性。所謂「累退稅」是指隨日常開支而徵收的稅,對於低所得者來說,這些衣、食、住、行的日常開支是必要花費,佔了所得的大部分比例,因此相對高所得者來說,低所得者會因為碳稅而有較大的影響。高所得者雖然隨收入和財富增加,日常開支會隨之而上升,但這些日常的開支佔整體收入的比率,當所得達到一定金額之後,卻不升反跌。

因此課徵碳稅搭配「碳稅稅收返還」機制,將有以下二項優點:

 

1.碳稅返還,將所得重分配,有助減少貧富差距
低所得者消費支出佔所得的比例比富人高,若未稅收返還,碳稅的實際分配效果將會不利低所得者及一般人,惡化所得分配公平性。碳稅返還將拿高碳排者所繳的稅,分配給大眾,一般低所得者的碳排通常較低,正好有助於減少貧富差距。

民眾若選擇低碳排商品、或執行低碳排活動,因碳稅而多付的費用會較少,可由碳稅稅收返還金額來平衡多出來的支出,甚至有剩餘。而碳排較多的人則因碳排量高,繳付的碳稅會高於收回的碳稅稅收返還金額。

2.碳稅普發返還全民,多數人的公平正義
碳稅用途若未拿來返還全民,容易又假政府之手,名義冠上「補助及獎勵事業投資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等好聽名稱,回到碳排大戶(廠商)口袋中,則不但不符合汙染者付費原則,更喪失了公平正義。

07.為什麼收碳稅後,多數民眾反而領到更多錢?

生活方式是碳排放關鍵

「碳稅」顧名思義排碳是需要付錢的,只要你排的碳少,就繳得少;而排碳多的人,恰好把錢拿來付給低碳排的人。

這是因為一般所得較高者的生活方式通常產生較多碳排放,如過度消費、開車不考慮油耗、只考量是否氣派、比較常出國旅遊等,因此需繳付的碳稅金額也較多,雖然有碳稅返還機制,實際上繳出去的碳稅會多於拿回的返還金額。

而多數民眾的生活方式較節約,碳排量較少,因此雖然課徵碳稅後,許多民生物資消費及能源開支皆會上漲,但實際拿回的碳稅返還金額會高於增加的支出。

英國衛報報導,根據樂施會和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共同發表的最新研究,全球前10%富人 25年來碳排放占世界一半。也就是說,至少有一半的人口生活方式屬於低排放者,碳排只占全球總碳排的10%,因此多數民眾反而領到更多錢,課徵碳稅搭配碳稅返還機制將減少新的稅收制度對於社會的影響。

08.要課稅又要稅收返還,乾脆不用課稅就好啦!

讓我們回到最最最開始的根本.....我們想要課徵碳稅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解決已是氣候危機的人類生存問題!」


課徵碳稅是為了降低碳排,搶救人類唯一能生存的星球,不然地球溫度將高到人類等生物無法生存。碳稅是最能有效降低碳排的經濟工具,為了全人類的生存,就算沒有稅收返還,也應該課徵碳稅! 

政府的能源價格管制制度,永遠維持低低的能源價格,然後用民眾的納稅錢去補貼中油、台電的虧損,而消費者不知道自己已經透過納稅,負擔了能源成本,還沾沾自喜地享受著便宜的油電及物價,導致沒有節能減碳誘因。一般民眾不會為了節省區區幾百塊而少開冷氣或少開車、企業則因為能省下的能源支出不夠多,而沒有強烈動力更新能源效率更高的設備。就因為台灣太過低廉的能源價格(2020年台灣工業電價全球第6低、住宅電價全球第4低),想當然爾我們的減碳績效在全球排名一直敬陪末座。課徵碳稅讓能源回歸正常價格、並同時停止補貼高碳排產業,都能加速產業轉型升級,並驅動民眾走向永續的綠色低碳生活!

無論貧窮或富有,每個人享有的大氣層權利都均等,汙染者付費(碳稅),並返還碳稅,用做補償其他人的損失,不但符合環境正義,更有助於所得重分配,改善社會嚴重貧富不均的問題。

09.我會被課到稅嗎?

碳稅是按照二氧化碳排放量課稅,當碳排量越多,排放者要付出的碳稅就越多。碳稅應從源頭課稅,亦即能源進口或出廠時隨即徵收,因為這是最簡便的徵稅辦法。多數人並不會被直接課徵,而是經由成本轉嫁而受影響。所以避免消費高碳排商品或去做高碳排行為,就可以減少被課徵碳稅。

降低生活碳足跡,是減少被課徵碳稅的不二法門,更是友善環境的最佳作法。檢視自己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以下幾個方法可以從現在開始做起喔!

食 :

  • 選擇無化肥、無農藥食物。

  • 選擇蔬食,減少動物性蛋白攝取,尤其是牛羊肉。

  • 選擇當地、當季食物。

  • 學習低耗能烹煮廚藝。

衣:

  • 選擇材質耐用衣物。

  • 特殊場合衣物,選擇租借。

  • 儘可能延長衣物使用壽命。

住:

  • 採購能源效率一級之建物、電器。

  • 幫助建物隔熱。

  • 學習聰明使用電器,增加電器能源使用效率。

  • 隨手關閉不使用中之電器。

行:

  • 多使用大眾運輸工具。

  • 使用電動車。

  • 儘量採用線上會議工具以減少交通往返。

bottom of page